MR臨床應用系列——磁共振神經成像術在臂叢神經損傷中的應用
文字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12.07.23 瀏覽次數:
MR臨床應用系列——磁共振神經成像術在臂叢神經損傷中的應用 作者:譚堅毅 文章來源:CT/MR室 臂叢神經成像一直是影像學研究的難題。CT脊髓造影術(CT myelography, CTM)和MR脊髓造影術(MR myelography, MRM)只能顯示脊髓蛛網膜下腔和臂叢神經根,而且CTM是通過向椎管內注入對比劑成像,有一定的副作用。MR I具有優(yōu)異的軟組織分辨率和多平面成像能力,且其成像技術也日趨成熟。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回波平面成像( EPI)和擴散加權成像(DWI)技術的開發(fā)而迅速發(fā)展的MR神經成像術(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, MRN ),是評價臂叢神經解剖和病理改變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,為臂叢神經的MR 成像展示了廣闊的前景。目前,周圍神經的MRN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: ( 1)反轉恢復脂肪抑制技術成像( short TI inversion recovery, STIR)序列 ; (2)背景信號抑制擴散加權成像(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, DW IBS)序列。 臂叢神經由C5~8神經前支和T1 神經前支大部分纖維組成,穿出相應椎間孔后,在進入鎖骨上窩之前形成上、中、下3干, C5、6神經前支形成上干,C7 神經前支單獨形成中干, C8神經和T1 神經的前支形成下干。臂叢神經干在鎖骨上水平形成3個束,在腋窩內, 3個束分別從內側、后方、外側包繞腋動脈,因而分別稱為臂叢內側束、后束和外側束。臨床一般將神經節(jié)之前的硬膜囊內神經根稱為臂叢神經節(jié)前部分,神經節(jié)之后椎管以外者稱為臂叢神經節(jié)后部分。 骨科或顯微外科醫(yī)生最為關心的是臂叢神經損傷的定位問題,臂叢神經節(jié)前損傷與節(jié)后損傷的處理與預后很不一樣,MRN能對臂叢神經提供無創(chuàng)、快速、直觀的定位、定性診斷,是指導臨床治療的最有效檢查手段。